新闻动态
DYNAMIC
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选官取士制度之一,创设于隋代大业年间,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有着1300余年悠久历史。生长至清代,科举考试逐步形成了由童生试、岁科两试、乡试、乡试复试、会试、会试复试,最终到殿试的考试制度,考试法式严密。
从中国国家博物馆现生存的一些清代科举考试试卷,可以管窥清代严密的科举体系。同治九年顺天府发给段溥源的乡试卷票童生试是士子迈入科场的第一步。虽然名为“童生”,但到场考试者下至年事较小的学童,上至年父老,甚至有六七十岁未获功名者,。
童生试由县试、府试、院试三部门组成,划分由知县、知府和学政任主考官,三试都及格之人,被授予生员功名,即我们俗称的“秀才”。获得生员功名后,并不是所有士子都有资格到场乡试,需要通过岁试和科试维持生员资格并获得乡试“入场券”。岁科两试在童生试和乡试之间举行,一般以三年为一个考试周期。
随着清代人口连续上升,纵然经由岁科两试筛选,各县有资格到场乡试者也不下千人。清初,一名乡试中额可录送生员二十名左右,随着清代人口的增加,这一比率连续降低。乾隆九年后,大省录送比为1:80,中省录送比为1:60,小省录送比为1:50,由此反映出科举竞争的猛烈水平。康熙五十四年黄鹤鸣殿试卷清代乡试沿袭明制,每年八月举行,故俗称“秋闱”。
按清制,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以子、卯、午、酉年举行的乡试为正科。此外,若遇天子登位、万寿等庆典,会暂时开设乡试考试,称为“恩科”。各省乡试题目纷歧,由各省考官自行命题,但题目规模与规制相同。
乾隆时期,经由对科举制度的增补与完善,定首场考四书文三篇、试帖诗一首;二场考经文五篇,题从《易》《尚书》《诗经》《春秋》《礼记》中选择;第三场考策问五道,题以经史、时务为主。清永兴县童生两场试卷此外,清代科举考试沿袭了明代“首重头场”的做法。各省乡试有数量不等的“科举中额”,依据各地科举兴盛水平与人口比例差别划分设定。
乡试之后,中式之人被称为“举人”,还需经由磨勘与复试以保证其乡试的真实有效。通过乡试后,各省举人们将于次年云集京师到场会试,会试按乾隆年间定制,于每年三月举行。清代会试以丑、辰、未、戌年为正科,每三年一次。
与乡试类似,若遇庆典,暂时开设“恩科”。会试同样连考三场,考试内容与乡试一致。会试之后,同样会有磨勘与复试。
会试不设录取中额,每科中式人数不定,中式者称为“贡士”,可进一步到场殿试,而落选者在雍正、乾隆年间另有“明通进士”、“举人大挑”和选取“中正榜”等入仕途径。光绪年间会试朱卷经由会试,被选中的“贡士”将会在五月初到场殿试。殿试实际上是一场“排位考”,而不是乡试与会试那样猛烈的选拔考试。
殿试由天子亲自出题取士,考试所在清初多在太和殿,至乾隆五十四年定制于保和殿。殿试中式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赐进士身世,人数不定。三甲赐同进士身世,人数不定。清代共开112科,取进士16849人,平均每场录取进士约为240人。但这一数字与庞大的应试者数量相比,还是十分稀少的。
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考中进士在清代被士人视为无上的荣耀。在殿试传胪后三日,已经排命名次的新科进士们还要到场“朝考”,并综合殿试结果以排名靠前者入选翰林院,而没有入选者则分留六部以用,或分配到地方出任州县官。
但实际上,随着清代中式人数的增加,相应的官缺并没有大幅上升,使得新科进士不得不恒久等候补缺,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候补官员群体。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破除科举制度,这一施行了1300余年的选士制度没入历史灰尘之中;今日博物馆内生存着的科举相关藏品向观众诉说着科举的千年历史。
本文来源:开云平台-www.juancarlosborda.com